曾經在門診,有一位準備做髖關節(jié)置換的阿姨,問我做完手術,她還能跳街舞嗎?瞬間,敬佩之情在我心中油然而生,也感慨我國中年人群的業(yè)余生活豐富多彩。
隨后她又補充,自從腿疼得厲害,就很少和鄰里一起跳了。這時我才明白,阿姨,您說那叫廣場舞。
那么,髖關節(jié)置換術后能跳廣場舞嗎,或者說都能做什么運動呢?讓我來為您解答。
全髖關節(jié)置換術是20世紀骨科最成功的手術之一。在以往,髖關節(jié)置換的受益人群主要是老年人,他們以解決疼痛為主要訴求。而現(xiàn)在,隨著假體材料的進步,手術技術的提高以及康復系統(tǒng)的完善,行髖關節(jié)置換的人群逐漸偏年輕化。
對于年輕,活躍的患者朋友們來說,關節(jié)置換術后運動的回歸,在心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。但據(jù)報道顯示,全髖關節(jié)置換術后僅50%左右可回歸到術前的運動,并且對于那些回歸運動的人們,其運動強度也有所下降。
統(tǒng)計結果表明體重的影響很大,此外,對假體使用年限的擔心以及部分醫(yī)師的建議,都可能讓大家對運動望而卻步。
不同手術醫(yī)師,對于髖關節(jié)置換術后能做何種運動,可能有著千差萬別的看法。這也不足為奇,相信大家都懂得“橘生淮南則為橘,生于淮北則為枳”的道理,再細究下去,耕種方式的不同,也會對產量及品質有影響。
換作手術也一樣,對于人這樣復雜精密的生物體,是不可能像車間流水線一樣去處理的。這也是康復計劃必須要綜合手術醫(yī)師意見的原因之一。
下面我們看一下美國髖膝關節(jié)外科醫(yī)師協(xié)會(AAHKS)經過投票所推薦的運動。雖然西方國家的運動喜好可能略有差異,并且歐美人種的骨骼質量相對較好,這一基于調研所形成的共識還是有一定借鑒意義的。
Q1: 什么時候可以開始恢復運動?
A1: 目前大部分證據(jù),建議恢復運動的時間為術后3到6個月。運動應該建立在安全髖關節(jié)活動度,不會增加肌肉疼痛的基礎上,這對髖部肌肉組織的力量,平衡和步態(tài)都提出了要求。也就是說,想要開展運動,最基本的也要脫拐后能走穩(wěn)不至于摔倒。
我們術后開展的運動應該與自己的全身狀況以及經驗相匹配。根據(jù)調查顯示只有術前活動水平較高的患者傾向于在術后恢復運動,而術前不活躍的患者盡管關節(jié)功能有所改善,普遍仍然不太活躍。
對于術前活躍的患者,可以去從事術前所喜好的低到中等強度的運動。而術前不活躍的患者,可以逐步去學習嘗試低強度的運動。對大家來說,要盡量參加術前即有經驗的運動,不建議從事可能會使自己處于危險的新的體育活動。
如滑降,越野滑雪,舉重,溜冰,輪滑和普拉提等活動,增加了跌倒或使下肢處于不當位置的可能性,從而增加脫位或假體周圍骨折的風險。舉個例子,即使是大部分手術醫(yī)師都允許的公路自行車運動,對于一位第一次學習如何騎自行車的老爺爺,也是不推薦的。
因而,術后運動要做好功課,量力而行。
Q2: 運動是否會影響假體使用年限,是不是省著用比較好?
A2: 單純從機械磨損上來說,是的,躺著不動,確實也不會有假體的磨耗,但生活也失去了相應的樂趣。
人不進行運動,協(xié)調能力,肌肉和骨骼質量會下降。相反,運動可以增加骨密度,促進假體的骨長入固定。磨損是一方面,假體的固定是另一方面。應該在活動過少(影響假體固定)和過度活動(增加磨損)之間找到一個平衡點。
這也是為什么大部分手術醫(yī)師推薦低強度的運動,而不推薦高強度的運動。而現(xiàn)在,根據(jù)最新一代陶瓷界面的長期隨訪報道,其優(yōu)良的耐磨損性能更是增加了醫(yī)師推薦患者進行運動的信心。
聽了這么多,仔細想一想,您就知道自己能不能跳廣場舞了。